中国式养老焦虑
前段时间热议“9073式”养老模式,这几天日本“托老所”又上了热搜,步入30岁+的80、90后已开始关注自己及父母的养老,在考虑未来中国的养老模式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寄望自己的父母及未来的新一代老人可以安享晚年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17.9%,意味着每5.5个人中,就有1位60岁以上的老人。 “十一五规划”期间上海率先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家庭自我照顾、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这也是现阶段中国众多专家推崇的养老模式。
有统计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整体缺口高于千万张,目前全国各类服务机构收养失能老人的数量仅占有护理服务需求老人总数的1.6%,即每1000个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仅有16个床位提供。显然,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失能人员心理状况考量,居家养老都值得鼓励。
“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9073式”养老模式中占比90%的居家养老人群中,子女照料+保姆看护模式占最大比例。
一组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8亿,其中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约4000万,其中有1200万是完全失能的老年人。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占用家庭劳动力,以及长时间的家庭照护导致子女与老人双方都很痛苦,会对家属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对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与照顾相对健康的老人相比,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成本更高。
保姆市场的混乱也经常带来虐待老人的负面消息,同时住家保姆会带来强制进入老人家庭私人空间的矛盾。同时,为了避免危险发生,失能老人或者半自理老人的社交及外出活动时间被剥夺,白天大多通过看电视、睡觉来打发时间,越来越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
目前借助外力的居家养老模式,包含有日间照料、短期托管、中长期托管、上门护理、第三方上门服务五大类。
聚焦“日本托老所”
日本因为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也成为养老产业发展健全的国家。基于七成以上庞大的居家养老人群基数,加上来自家庭成员的照顾十分有限,兴起了一种叫作“托老所”(Dayservice)的养老机构。
这种机构一般位于社区民宅内,方便周边老人来往,一般20人左右的托老所会配6~7名工作人员,规模不大但功能一应俱全。每天早上,有专车把老人接到机构,经过护士的健康检查后,按“课表”上课,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测血压,什么时候健身,什么时候洗澡,安排得明明白白,一天下来有十几项活动,可谓十分丰富。除了接受工作人员的全方位基础生活照顾外,他们还能和同龄人一起运动娱乐,搓麻唱K上网玩牌一条龙……
家门口的网红日本托老所
目前在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九路出现的益远颐养日间照料康复中心,将日本托老所的概念引进文景小区,作为西北首家日本标准的长者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中心,主要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康复训练服务。
日间照料服务有日间托管服务、上门护理服务两种选择,由专业护理人员在托管中心或者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休闲娱乐、生活护理的同时,还依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定制康复训练计划,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更多的要以提升老人生活机能为目的,鼓励老人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益远颐养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中心实景图
益远颐养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中心实景图
益远颐养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中心实景图
益远颐养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中心实景图
益远颐养的康复训练服务,是在老人日间托管服务的日程中,除了基础照料服务之外,将身体机能评估、生命体征测量、ADL训练、IADL训练、口腔机能训练、肌肉唤醒训练、红绳康复训练、体操(预防认知症体操)、服药管理等多项专业护理服务融入其中,更为失能、失智、脑卒中后康复老人提供1对1、1对多的专护服务及技能康复训练,提升老人生活机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益远颐养式居家养老模式,在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的同时,也同时为子女提供了“喘息式”服务,让子女既不用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也可以与老人一起共享天伦,是居家养老的新选择。
中国的养老压力不可小觑,并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深入社区里的这种日间照料机构,也肩负起了“治未病”的责任,通过针对老人的口腔机能训练、肌肉唤醒训练等日常身体机能类的训练,预防认知症,延缓身体机能退化,让“治未病”和“治已病”并肩前行,减缓家庭压力与社会压力。